【20181012、1019 走出教室-植物園:欽差行臺(放學窩低年級)】
 

今天又是個令人期待的出戶外日!我們抵達一個綠意盎然的地方,迎接我們的老師叮嚀小朋友:「這裡的植物歸國家所有,不可以隨意撿取果實帶回去喔!」這裡究竟是哪裡呢?原來是──台北植物園。

踏入植物園,全台灣唯一僅存的清代閩式建築—「欽差行臺」映入眼簾,這座傳統的建築,使用了磚、土、石及樑木柱混合,是從久遠以前的清朝流傳下來的,因為沒有好好照顧,所以房子的結構傷痕累累。為了維護難得保留的古建築,進行了多次樑柱及木溝架的更換、門神與樑柱彩繪,還有遮雨棚與屋頂瓦片整修,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台北植物園內欽差行臺為二級古蹟(後改為市定古蹟),便開始展開較大規模的修復工作,如今我們才能欣賞到如此珍貴的古建築。

「這是廟嗎?」小朋友好奇的問,導覽員解釋,這是一座從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建築物,「原來是一『棟』古蹟呀!」導覽員接著問:「你們知道裡面住著誰嗎?」「阿彌陀佛!」小朋友神來一筆地回答逗得大家噗哧一笑,導覽老師趕忙澄清:「不是啦!住的是我們台灣第一任巡撫──劉銘傳。」許多清朝時期的建築在日本統治期間被拆掉了,卻留下「欽差行臺」當成臺灣總督辦公的地方。在新的台灣總督府建好之後,又考量古蹟保存的重要,把其中一部份遷移到臺北植物園,現場也留下不少整修前留下的歷史遺跡,讓參觀的人能夠了解到維護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及歷史價值的意義。

進入建築後,大家先在門口駐足,門上兩位門神──神荼、鬱壘瞪著炯炯有神的雙眼,導覽老師說明:「在很久很久以前,中國人就有繪製門神的習俗,寺廟的門神除了有嚇阻鬼魅的功能,更是展現各樣精緻的彩繪藝術。」「小朋友們抬頭看天花板!」孩子們配合著指示仰起脖子,「哇!那個柱子有一圈金色的!」「好漂亮!」導覽員見機教大家如何分辨柱子的材質:「有圈的是木製的柱子,沒有圈的是因為壞了,所以改成水泥柱。」,緊接著孩子的目光往下一瞧,「為什麼有一團灰灰的石頭在柱子下?」導覽員接著解釋:「木柱底下的部分叫作柱珠,這是觀音山石,是用來防止地上的溼氣往上冒,用來當作隔斷物,防止木柱腐壞!」

現在的台北盆地,是以前的台北湖退去後所形成的,如果遭遇洪水,植物園遺址就有可能被侵襲淹沒。古蹟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,能觀賞漂亮的遺址是我們的福氣,在導覽的最後,老師叮囑大家:「我們要做好水土保持,這樣植物園才不會淹水變不見!」「可是淹水就可以看到鯊魚在這邊游來游去耶!」孩子對淹水充滿奇異的幻想,童言童語卻讓老師不禁扶額感嘆。經過歷史的洗禮後,我們一同漫步到荷花池邊野餐,雖然已經過了開花的季節,但在這充滿芬多精的世外桃源中,我們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洗滌。

圖像裡可能有8 個人、微笑的人、文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