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老師知道這次出戶外的地方是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時,反應只有一個,那就是「這不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嗎?」老師讀小學的時候,不喜歡寫功課,放學後常常在學校裡晃來晃去,但是只有一個地方我去了好多次,有時候是校外教學時跟班上同學一起去;有時候是媽媽帶著我去;有時候是跟鄰居的小孩一起去,那個地方就是樹火紀念紙博物館,可以看到紙張從無到有的地方,對小時候的我來說,是個神奇、充滿驚喜的地方!

小朋友下車後,第一個反應是「咦?博物館在哪?這裡怎麼那麼擠?博物館不是應該在很空曠的地方嘛?」,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位於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上,面寬只有4公尺,一不注意就會錯過。這間博物館是紀念陳樹火先生,陳樹火先生的願望是能夠成立一家紙博物館,可惜願望還沒成真,陳樹火夫婦就葬身廣州白雲機場空難,他們的遺願成為了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種子,由其子女創立紀念博物館,延續陳樹火夫妻的精神。

聽完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成立的故事,小朋友的心情很沈重,因為這樣的關係,導覽老師在講解紙張的由來、示範造紙的步驟時,都特別專心。眼尖的小朋友觀察到,手工紙和我們課本上的紙張不太一樣,手工紙的表面有一面特別粗糙,另一面比較光滑,而且邊緣都有點不規則,「這是為什麼呢?」小朋友好奇地問,導覽老師賣關子說:「聽完我解說造紙的過程後就會明白了哦!」

小朋友們看著講解老師操作機台,紙張由樹皮的纖維,經過浸泡、蒸煮、漂白等繁雜的過程,變成紙張的纖維與顏色,利用打漿機打成紙漿。變成紙漿後,在紙漿槽內加入懸浮劑,使水中的紙漿能夠懸浮在水中,並用紙篩將抄紙簾放入紙漿槽中,經初水、增厚、修飾等步驟,放上尼龍繩,再一張一張疊起,變成了大面積有厚度的紙豆腐。接下來就是利用油壓機,將紙豆腐中的水分壓出來,此脫水之步驟稱為「壓紙」。脫水後,使用木棒輔助,找出最上層之尼龍繩,將紙張一張張分開,放到烘紙台,利用80度之高溫把紙烘乾,如此就形成一張張珍貴的手工紙。小朋友們看得目瞪口呆,心想原來做一張手工紙這麼不容易。

「老師,到底什麼時候可以DIY啦!」看完導覽老師的示範,小朋友們手好癢,好想要趕快自己做一張手工紙,接下來小朋友上到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頂樓,開始造紙體驗。「哇!」導覽老師一邊示範,小朋友們一邊發出驚嘆聲,對於可以擁有一張自己做的紙感到很興奮,造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,但也相當累人,有個小朋友腦筋轉得很快說:「如果我的課本上的紙都是自己造的紙,那我大概一個月不用睡覺了。」老師聽了也笑了,老師說:「課本用的紙都是機器做的哦,所以不用太擔心啦!不過知道製作紙張不容易之後,要開始好好愛惜紙張哦!」

經過了這次造紙巡禮,小朋友們更能夠透過體驗活動,瞭解到紙的產生過程,充滿趣味性,尤其是能夠親自操作發現,能夠體會造紙的不容易,對於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紙張更能愛惜,尤其很多紙張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,更不能用完就丟,相信在孩子的腦海中已經種下愛惜紙張的種子,也會珍惜地球上的資源。

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、微笑的人、大家坐著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