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選安親班可以有的思維】

春節假期結束,父母重返工作崗位,孩子們也回到校園繼續學習。面對不同階段、不同狀況的孩子,家長自有許多課題。對於雙薪家庭的家長而言,當孩子初入小學,最大的煩惱莫過於如何安排孩子的課後生活。若家中長輩無法支援,究竟要讓孩子留在學校參加社團、課輔,還是安親班?衡量工作及下班時間,選擇安親班的家長不少,但市面上安親班多如繁星,家長該如何選擇?

回首來時路,放學窩成立已五年。關於我們的教育理念,以及如何秉持「善待、視野、尊重與多元」的核心價值一路行來,不僅家長,就連外界也對放學窩十分好奇,讓我們不時收到學界或同業希望拜訪放學窩的訊息。2016年的夏天,幾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拜訪放學窩負責人Marie老師後,寫下這篇訪談紀錄,如果您正煩惱孩子上小學之後,課後時光該如何規劃,以下內容或許可以提供給您一些參考。

【放學窩訪談紀錄】
Q1
放學窩橫跨自然生態、生活體驗、美學素養、體能遊戲等面向的多元課程,是如何設計的呢?課程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?

Ans.
放學窩所有課程的核心是「生活」,而非「才藝」;有些家長看到放學窩臉書頁面上的課程紀錄,內容十分廣博豐富,可能認為上完這些課程,孩子就會變得多才多藝,但這並非放學窩的本意。

「我認為小學一二年級,最需要的是真實的去感受生活。 」放學窩負責人Marie老師侃侃而談,道出成立放學窩的核心宗旨。「在設計課程時,我們會先請老師提供課程架構,不天馬行空、也不脫離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,而是以生活為主菜,創意為佐料來設計課程,例如烹飪課接觸食材與料理、昆蟲課接觸各種昆蟲與小動物、美感體驗課引導孩子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自由創作,慢慢認知到什麼是『美』,建立美感與審美觀……這些都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事物。」

放學窩的老師來自不同領域,大家各有所長,發揮自己的所愛與所學,和孩子一起玩課程,引導孩子動腦思考、動手創作,給予孩子豐富的五感體驗,引導大家迸發創意的火花。但在課程設計上,老師並非把自己所學直接轉化為兒童版,而是考量孩子在情意、認知、技能方面的能力,將課程以「深入淺出」的方式介紹給小朋友,這也是放學窩課程設計中最重要的精髓。以烹飪課為例,若家長期待孩子能在這堂課上學會難度很高的料理或甜點,例如法式馬卡龍,那麼可能會與現實情況有些落差。因為孩子們才小學一二年級,操作能力不如成人完整細膩,以孩子的能力而言,只要透過練習學會打蛋,當他順利打出完整蛋黃的那一刻,就會對自己的成果很滿意,也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,逐漸累積起自信。

教育的本質是「因材施教」,「材」的意涵不僅是個人的天賦專長,也是個體的年紀與能力,因為孩子年紀小,一歲、二歲都是明顯的差距,老師會考量小朋友的年紀,以及與年齡相符的能力指標,如此才能設計出切合小朋友興趣與需求的課程。

除了以上課程,放學窩的孩子還會上到英語課,這也是放學窩唯一一堂屬於「學科」,而非「生活體驗」的課程。放學窩的課表上沒有國語、也沒有數學或自然社會,唯獨英語,因為在我們眼中,語言是拓展視野必要的工具,也是台北市家長非常看重的需求,所以在安排課程時數時,英語課會佔有相當的比重。

Q2
請問對於課程安排,有先設定學生的年級嗎?

Ans.
放學窩的課程主要針對小一與小二的孩子,一方面是低年級孩子課後時間較充裕,另一方面,因為幼兒園與國小的學習型態差異很大,在幼小銜接的轉捩點上,也希望藉由這樣的課程設計與悉心安排,讓孩子順利度過。

舉例來說,幼兒園大多是無須寫作業的,所以僅僅「每天必須寫作業」這件事,就有許多孩子需要花時間去適應;且小學老師面對的學生人數更多,一板一眼的上課方式中,孩子很難與老師或同儕有太多個別互動。小朋友都是天性好奇的,也都是天性愛動的,經歷一個上午的久坐,放學後若要他到以課業為導向的補習班,繼續長時間正襟危坐,一整個下午都在寫作業、自修或評量,對他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,也是變本加厲扼殺了孩子的童年,這樣該如何對學習與生活保持熱情呢?其實孩子是可以有很豐富的人生體驗,並對小學的學習有所期待與嚮往的。

在放學窩的孩子,會覺得生活十分有趣,所有他想嘗試的領域,他的天份、潛能與特質,都能在這裡找到發揮的空間,並逐漸肯定自我。能夠做到這一點,是因為我們的課程很多元,潛在用意是如同抓周一般,讓孩子在語文、邏輯數學、空間、肢體動能、人際、內省、自然觀察等多元智能領域,得到許多正向的刺激。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獨屬於他的立足點,即使他在課業上起步較慢也無妨,孩子知道老師會尊重他的想法、支持他的興趣,肯定他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,所以同樣會很開心。這不是討好孩子,而是在協助他認識自己,老師會持續的告訴小朋友:願意表達、有熱情學習,這都是很棒的事,鼓勵小朋友在學習之路上懷抱熱情,勇敢追尋與冒險,不怕犯錯。小學低年級是學習習慣與興趣養成的黃金時期,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奠定良好的基礎,進而影響未來人生對於「學習」這件事的態度,所以放學窩老師對於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。

Q3
放學窩課程十分多元,想請問在師資上,老師們需要同時具備許多領域的專業,還是有各自專精的個別領域?
如果有藝術相關專業的學生想要投入該領域,想請問有什麼建議嗎?
若之後投入此領域,具有藝術專業領域的老師除了進行美術課教學外,在其他多元領域上會有所幫助嗎?

Ans.
對於放學窩老師,我們在徵才時的中心思想是:老師要很有熱情,喜歡小孩,言行足以成為孩子的榜樣,同時具備長期與孩子相處的經驗,懂得如何引導小孩。我們在選擇師資時不會限制背景,老師只要擁有個人專精領域即可,因為一個環境中有多元聲音是重要的,假設放學窩師資都來自教育科系,或許家長第一印象會不錯,但老師們的觀念與行動趨於一致,在教學上反而會有類似一言堂,彼此太過相似,無法碰撞出火花,導致專業度不足的情況。但課程設計並非錄取老師的關鍵,而是附加價值,如果老師跟小孩互動良好,就算老師只會講故事,也還是會被錄取,反之如果一位老師多才多藝,但在小朋友當中,卻顯得不自在與格格不入,無法跟小朋友良性互動,就可能不太適合放學窩。

放學窩的老師,除了要藉由課程與孩子互動、言行舉止足夠成為孩子的表率、注意孩子的安全、品格養成與生活常規,最重要的是老師敏感度要夠高,必須隨時留意孩子的反應,除了身體健康這類情形,也要能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、喜好、潛能、人際互動等狀況,適時引導協助並回饋給家長。身體力行,其實家長都是看得見的,對我而言,最好的讚美不是孩子成績多好、課程設計多厲害、或是老師多專業,而是聽到家長很真心的說:我覺得放學窩的老師真的都很愛小孩!

Q4
就您們的觀察,對於放學窩這類的課後照顧機構,大環境下家長觀感及接受度是否有逐漸在改變?

Ans.
以台北市而言,目前像放學窩這樣的安親班很少,但家長需求頗大。我們這一代身為六年級生的家長,若是書念得不錯,通常都是填鴨出來的,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。自己經歷多年的填鴨式教育後,我的觀察是,身為家長我們不想要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,也不再單純看重文憑。

包含我自己在內,曾聽過幾位家長對小朋友的期待是:長大後能夠自立。而我認為,人要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其實有很多方式,我們這一代的方式比較單一,越會讀書考試、越能在紙筆測驗中佔上風的孩子,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篩選下來,對於未來生活與工作,比別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權,而天賦不在讀書考試的孩子,就在一個個關卡中漸漸掉隊。我們這一代,是靠這樣的方式,去贏得、去爭取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的。

這個現象在今日仍然存在,但社會的價值觀已逐漸轉為多元,透過其他面向的天賦,人同樣能夠贏得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,例如吳寶春,又例如唐鳳。孩子們的天賦有各種面向,例如先前曾提到的語文、邏輯數學、空間、肢體動能、人際、內省、自然觀察等等,而義務教育的課業,只呈現了其中一到兩種,放學窩希望做的,是讓孩子顧及課業,同時發展其他領域的潛能,保持一顆對學習充滿熱情的心,永遠對陌生的未來做好準備,因為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,但未來是活的,智慧型手機面世不到十年,十年前,沒有人可以想到,世界上有 App 程式設計、App使用者體驗設計這種工作。有人說未來60%工作尚未被發明出來,而身為家長,我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是發明那60%工作的創造者。

接受度方面,看得出許多家長也經過內心掙扎,到底要著重課業,還是要開發孩子的潛能,其實放學窩老師並非不重視功課,我們同樣重視,但重視的點是小朋友是否確實瞭解與吸收,而非是否考一百分、是否得前三名。我們也不會以分數來評斷孩子,他們的學習歷程還很長,需要長期留心觀察,貿然斷定對孩子並不公平。傳統安親班會給孩子的,是反覆練習題目而形成的,反射般的熟練度,但是機械性的重覆練習,相對也容易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,這不是我們所樂見,我們一直相信也一直努力實行的價值是:興趣是一切深度學習的起點。

【放學窩訪談心得】

「教育之道無他,唯愛與榜樣而已。」
「我們在尋找很愛孩子、言行足以成為孩子榜樣的工作夥伴。」

這是放學窩今年度的徵才文案。

對於雙薪家庭來說,除非家中有阿公阿嬤可以幫忙,不然安親班絕對是首選。而以我自身小學時期待過的課後安親班,完成功課、寫一張又一張的複習考卷、被安親班老師擦掉醜字要求重寫,這是大部份進入安親班的孩子必經的過程,同時,也是大部份家長希望能在短期內看到的成果,但我從放學窩看到對於「課後安親」不一樣的定義與選擇。放學窩負責人Marie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出時間與我們會晤,晚上八點,Marie老師略顯疲態,但當訪談正式開始,談論起孩子們,她卻是神采奕奕,充滿了幸福感。以下是訪談後我的反思回饋。

一、放學窩:現實與理想的拉扯

如果說我們這群90後孩子的學習歷程中,學校的美術課、體育課、家政課曾經被主科借去考試,或者美術班音樂班以成績掛帥,雖然這類情況近幾年已逐漸改善,但一到大學放榜日大家就像回到原點一般,「成績」似乎成了主流媒體定義學生的唯一準則,並且一再歌頌「榜首」或者多少學生考上大學,從中不難看出華人的科舉制度仍影響著我們的社會。

在競爭激烈的大台北地區,「放學窩」的出現本身即是對現今教育的一種反思,雖然針對的年齡層只有在國小一二年級,但「放學窩」在大環境下找到平衡:把握小學生就學的黃金時期、同時兼顧「孩子自主發展」與最基本的「課業」、讓家長看到孩子學習的基本核心:不斷寫考卷、罰抄、打手心,只是治標不治本、只要保有自主學習的興趣,即掌握學習最基本的核心價值。看到這群老師們的堅持,孩子的學習成果,以及最困難的部份:家長們對於放學窩的認同,這些都是令我感動的地方,從創辦人的眼中,我感受到這是放學窩對於台灣教育環境的小小革命。

二、就業:關於「師大」這兩個字

不難感受出放學窩的老師們各個身懷絕技,許多老師並非教育背景出身,但設計出的教材以及課程內容不亞於師大的師培生,他們對於學生、對於孩子、對於教育的熱情也讓我重新檢討自己。我重新思考關於「師培生」的定義,並反思「教育學程」與我的關係。我覺得唯有不停止學習、不斷充實自己,對我來說,才能撐得起「師大」這兩個字以及「老師」這個職業,不管未來是否在體制內就職,不管未來是否成為老師,謙卑學習不停止向前,才能對得起自己。

三、結語:out off the box

我覺得身為大五的自己對未來戒慎恐懼,原本在大四時一直很篤定的志向,包括對於偏鄉的擔負、包括考上正式老師、包括成為設計、美術、表演藝術的混種生物、包括想進入teach for Taiwan等等,各種現實與理想的拉扯,讓即將畢業的我反而越來越困惑,就像看到放學窩的孩子們如此幸福,我感到開心,同時卻想到偏鄉的那些孩子,可能連最基本家人陪伴的那份愛都沒有,我的心又揪在一起。我發現即將出社會的自己充滿矛盾,但透過放學窩創辦人的介紹,我看到她的行動力以及堅持,因為對環境的不滿,而選擇站出來做改變,這也是我在劉安婷(teach for Taiwan)身上看到的特質,他們都選擇跳脫出框架,行動並做出改變,雖然目標方向不同,但他們在大環境的洪流中,的確各自成為了不同的清流。這是我透過這次放學窩訪談最大的收穫!

圖像裡可能有8 個人、微笑的人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