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蝸牛開始的,小朋友覺得是蝸牛先開始做什麼事呢?」「先開始…吵架?」「蝸牛先惡作劇!」「蝸牛先取笑別人…」小朋友接連著回答。沒錯,蝸牛取笑某一種動物,而他有什麼反應,之後又做了什麼事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《是蝸牛開始的》!

蝸牛隨口取笑豬肥大的身軀;豬嘲笑兔子是膽小鬼;兔子批評大狗好吃懶做又貪睡;大狗嫌棄蜘蛛又細又醜的腳;蜘蛛罵白鵝是隻呆頭鵝,最後白鵝挖苦蝸牛的動作慢吞吞。從蝸牛開始的「評論」,讓動物之間互相冷嘲熱諷,同時也都為了安撫自己的心情,把「壞情緒」這顆球傳給別人,卻不見好轉。最終壞情緒也回到蝸牛身上。

「蝸牛應該要跟豬道歉。」「對,然後豬要跟兔子道歉!」「兔子跟狗道歉,狗跟蜘蛛道歉…」「蜘蛛跟白鵝說,然後白鵝再跟蝸牛說對不起!」小朋友們照著劇情往回推論,順序正確又精準。「對啊!如果一開始蝸牛沒有取笑豬的話,事情就不會發生了。」像偵探一樣,小朋友們有條不紊分析著。

小朋友們都清楚動物們的做法屬於不好的循環,事情才沒辦法解決。那如果是善良的循環呢?老師準備了美國非營利組織Life Vest Inside利用一鏡到底的手法拍攝的宣傳影片。「是一開始的人耶!」影片還未結束,就有小朋友發現最後的善舉,回到一開始幫助小男孩的工人身上喔!希望能鼓勵小朋友隨時散播小小的愛心善舉,讓「善」和「愛」能不斷傳遞、循環。

圖像裡可能有10 個人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