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走出教室」是放學窩堅持帶給孩子的生活體驗,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大自然、博物館、文化園區等教科書以外的真實場域盡情玩樂、探索,引導大家雙眼凝視歷史、雙腳走訪生活,撫觸時代的痕跡,在未知的國度裡,勇於發問與冒險。
 
從小,我們所認識的河川及山脈、我們所理解的盆地與島嶼,往往建構在書本上一次次的螢光筆重點畫記,一頁頁的年代圖表統整,而不是建構在親身探訪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景與人文情懷。我們這一代,似乎總在長大後才驚覺:補習時路經的北門郵局,是台北建城後第一所郵局;曾身為台北盆地農業用水命脈的瑠公圳,竟可在台大校園內覓得芳跡。課本條列了我們不可不知的台灣歷史與地理,但是在考試進度的壓力下,孩子又能夠瞭解多少,腳下這片我們生長於斯、也將魂歸於斯的土地。
 
其實這正是長年以來,無論外在條件多麼困難,放學窩老師們都堅持要帶孩子們走出教室的原因。「善待孩子」與「拓展視野」是放學窩的核心價值,立足台灣,放眼世界;拓展視野的前提,是對自身足夠深刻的認識。所以我們帶著孩子到自來水園區,知道每天使用的水從哪裡來;所以我們帶著孩子到北投焚化爐,知道每天丟掉的垃圾往哪裡去。秉持著放學窩一貫的精神:鼓勵孩子動手做、動腦思考、打開五感,盡情體驗生活中五彩繽紛的點點滴滴,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導覽過程中,透過活潑有趣的互動觸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,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中挖掘,珍藏知識與回憶。可惜的是,累積數年經驗與觀察後,發現並非每次導覽都能如我們所願,內心對此總有一層揮之不去的遺憾。
 
一次次籌辦、參與「走出教室」的過程,感想與疑惑層層堆積,不由自主想對現況提問:為什麼有時候孩子們就是無法耐住性子聽導覽老師解說呢?隨著年紀增長,理解力提升,小朋友理應更能融入導覽活動,但為什麼現實狀況時常背道而馳呢?歸納下來,參訪單位培訓的導覽志工,能夠針對專業知識與故事、典故進行解說,但對年齡較低的孩子,解說者的用字遣詞、以及博大精深的導覽內容,時常考驗他們的專注力和理解力,導覽有時並未啟發他們對世界的認識,反而削弱了孩子對知識或藝術的熱情,實在可惜了提供導覽服務的這番美意。
 
孩子們永遠都喜歡聽故事,也容易被有趣事物所吸引。當我們認為在博物館追逐、嬉鬧的兒童不守規矩,換個角度思考,博物館莊嚴的氛圍是否讓孩子產生抗拒、無法融入,認為博物館是成人的殿堂,不可褻玩?綜觀西方博物館,策劃展覽活動時會將兒童需求納入考量,如英國的 V & A 博物館,提供文物複製品讓孩子觸碰,滿足孩子對展品的好奇心,更拉近孩子與文物的距離,展覽內容與兒童教育並非斷裂的兩端。導覽人員站在推廣文化的第一線,不僅僅是志工,更肩負著傳承人類文化與自然資產的任務,面對睜著水汪汪大眼、求知慾強烈的下一代,我們何其希望每位導覽者都能將導覽內容化為孩子的語言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小朋友理解,並鼓勵孩子對話與提問。也期許我們的社會能換位思考,在各種展覽與活動中,都能夠細膩看見兒童在導覽上的需求,因為孩子們代表著希望,代表著這片土地的未來,關於這片土地的一切,他們都有權學習與理解;而如何將這些知識傳遞給孩子,則是成人的任務了。

 

15284829_1129188110509891_3825315272162471959_n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