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今天老師上課前對著小朋友比手畫腳一番,然後宣布今天要玩的桌遊是「動手不動口」。有人沒聽清楚問了聲「什麼?」,旁邊的小朋友好心提醒:「是動口不動手啦!」引來哄堂大笑。「哎呀,的相反嘛!」小朋友發現自己說錯,馬上補了這句話,只能說大家受「君子動口不動手」這句話影響好深呀。

打開桌遊,小朋友看見卡片上的圖案便說:「一定是要跟上面比一樣的動作。」答對了,這款遊戲很簡單,最慢做出動作的人拿走牌,最後誰手上的牌最少就是贏家。卡片上有各個方向的手勢,在這個遊戲裡,左右手的位置很重要哦,「你們覺得這個動作比得出來嗎?」小朋友翻轉一下自己的手,怎麼比也比不出來,因為圖片上手指頭的位置,和實際上手指頭的位置是相反的,「比不出來時,上面的手勢如果是交叉的,就要舉手投降,如果圖片上的手勢沒有交叉,就要用兩隻手打個大叉叉喔。」

「這簡單!」有些圖片上只有一隻手,判斷很容易,小朋友都能很快做出動作。「這到底怎麼比啊,好難!」有些小朋友在手指協調或圖形判斷上並不這麼擅長,常常在別人比完動作時才反應過來。「咦?這真的可以嗎?」也有小朋友舉手投降時,會發現大家都比出動作了。「我不想玩了!」也有小朋友遇上挫折,怎麼鼓勵都不願意繼續嘗試,於是老師請他與原先擔任裁判的小朋友互換角色,在旁邊先練習一下。

看大家如此專注認真,老師忍不住跟小朋友一塊兒比了起來,不知道是老師的手比較不協調,還是小朋友故意捉弄老師,常常大家出手一樣快,大家卻都說老師最慢。出手一瞬間的快慢其實很難判斷,但這就是裁判存在的意義,「裁判,你怎麼看?」老師第一個問裁判,裁判指出某個小朋友是最慢的,「可是我覺得我不是最慢的啊!」剛開始這個小朋友不願意服從判決,「剛剛我也都覺得我是最快的,你們可能也覺得自己最快,這時候不是就需要一個在旁邊看的裁判來做判斷嗎?還是我可以覺得我自己最快,就不遵守遊戲規則了呢?」老師以身為參與者的角度與大家對話,小朋友們這才服氣。

一回合結束後,兩位最厲害的小朋友想要進行對決,剛才擔任裁判的人也躍躍欲試,就邀請其他人一同換到另一組,「哇,剛剛我是最輸的,可是我現在拿好少牌哦。」另一個小朋友也神氣地說:「我的牌也不多啊。」其實共同遊戲時夥伴影響很大,小朋友從剛開始的退縮不前,到能夠慢慢拾起勇氣與自信,都是因為身旁有共同努力的夥伴,以及自己願意嘗試的心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