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放學窩的老師們來自不同背景,之所以投身教育領域,也各自有相關的成長故事與因緣。個人從小到大在學習上平穩順遂,鮮少遭遇挫折,一股腦兒讀到大學,才開始思索自己會如何回應「人為什麼要學習」、以及「何種人生代表有成就」等等人生旅途中帶有哲學意味的問題。而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日子裡,有時孩子們看似天真童稚的發問,卻有著在老師心上敲響警鐘的力量。「現在都用電腦打字和列印,為什麼我還要寫生字、讀國語?」、「等我會用計算機,就可以不用學數學了!」當孩子這樣對「學習」從根本上進行質疑,不僅透露出孩子並不瞭解該學科的意義與重要,可能也代表孩子對該學科的學習熱情,已在過多的練習題中逐漸被消磨殆盡。

由國際教育學習成就調查委員會所主持的計劃TIMSS(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)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,每隔四年,就會針對全球五十九個國家的學生進行測試,瞭解學生在數學與科學領域的整體表現。2015年TIMSS的調查結果顯示:台灣學生的測驗成績排名介於第三名到第六名,成績非常耀眼,但學習興趣與自信卻是倒數第二至第六。研究中也顯示,以八年級學生而言,只要單科作業每週所需時數超過三小時,學習興趣就會明顯下降。

以往學科紙筆測驗是唯一的升學管道,為了升學,無論孩子天生的條件是什麼,老師、家長及孩子都不得不服膺於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的現況,透過背多分與題海戰術,努力將孩子塞進升學的窄門裡。或許這樣可以塑造出優秀的解題機器,但在瞬息萬變的21世紀,我們期盼將孩子培育為「能夠獨立思考、與時俱進,擁有解決問題能力」的人才,若在童年時代就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,讓孩子對「學習」這件事感到麻木厭煩,又怎能期待他逐漸成長後,生活中常保歡樂與熱情,面對波濤洶湧未知的明天,也能因長期積累的學習力而胸有成竹呢?

說穿了,其實要讓孩子「引發」並且「持續保有」學習動機,道理再簡單不過,孩子感覺在每次學習任務是否有用及重要的價值判斷、預期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以及感受面上學習經驗是否有趣,都是引發學習動機的管道,而當孩子真正開始學習,是否有足夠責任感與意志力抵禦誘惑、跨越困難,則是學習動機是否能夠持續的關鍵。清華大學副教授劉政宏曾經透過「國小學習動機量表」分析四百八十位國小學童,有趣的是,大部份的孩子都知道讀書很重要,也普遍認為自己有能力辦到,真正影響學習積極度的關鍵就在於「讀書好不好玩」,與「是否能好好執行自己該做的事,並做完、做好」。

走筆至此,想起一位高中同儕,在人才濟濟的前三志願升學名校中,她一直是名列前茅,學業成績不需長輩擔憂的資優生。她有能力在台清交熱門科系中任選就讀,但卻決定挑戰自我,以台科大設計類學系為第一志願,開始補習素描、油畫等術科 …… 對社會懷抱熱情的她,畢業設計是結合設計專業與職能治療,為患有失智症的長者設計出專屬的復健桌遊,並成功摘下2016年史丹佛銀髮設計獎首獎。追蹤她的近況時,老師不時憶起她眼神中的光采與自信,那是一個人在自己有興趣的道路上堅定向前時會有的眼神。

而無論是走出教室進行戶外教學、或是在教室裡進行自然生態、生活體驗、美學素養等等特色課,放學窩的孩子面對新事物時,也總會帶有同樣閃閃發亮的眼神。把握稍縱即逝的童年,老師們陪伴著孩子伸出觸角探索這個世界,我們不強求孩子年紀小小就立下遠大志向,一心成為史懷哲或愛迪生,而是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與鼓勵,引導孩子發掘自身潛能,摸索學習目標,找尋未來人生可效法的對象。在這個空間裡,孩子能感受到學習的多元與自由,在放學窩所學習到的一切,都與真實世界息息相關,也在孩子心中埋下好奇心與求知慾的種子,對人生充滿好奇的孩子,也會熱愛生命,熱愛生活中的每分每秒。

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在TIMSS 2015 調查結果出爐後曾表示:台灣107課綱強調體驗與實作精神,未來教學會透過探究和實作、協同學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,而回家作業只要適度即可,學習成效與作業量之間並不是正相關的關係。雖然升學與考試制度的相互依存並非一朝一夕可改變,但整體上的確一點一滴在跳脫過去萬般皆下品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,衷心祝福孩子,也期盼台灣教育能夠揚起溫柔革命的大旗,以人為本,以終身學習為目標,明朗的前行。

圖像裡可能有1 人、室內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放學窩 的頭像
    放學窩

    放學窩 - 相信、放心、鼓勵

    放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